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pg in /www/wwwroot/www.eggnn.com/cache/template/bfd9/2762/729ea453ef15572316b3.html on line 45

能讲课、会开船被学生唤作“妈妈”来自上海教育的她们解锁国家级新身份网友:还是太全面了!

来源:华体会hth登录页面    发布时间:2025-04-14 23:06:25

  她,扎根农村教育三十多年,陪伴一批批农村孩子走上市级舞台,被孩子们亲切地唤作“校长妈妈”;

  她,是第一位驾驶“雪龙”号穿越北冰洋女船长,文能讲课、武能破浪,还坚持利用互联网传递梦想力量;

  她,是蹲下来平视每一个孩子,把爱的阳光照进每个孩子心里的“园长妈妈”。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号——

  扎根农村教育31年的“校长妈妈”获得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

  1993年,吴宝英从上海市安亭师范学校毕业。作为市优秀师范毕业生,她本可以去镇中心学校工作,但她却放弃了这个别人眼中更好的发展机会,转而进入了一所农村学校。“我是一个农村孩子,在南翔长大,所以我希望能为农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31年来,吴宝英曾有过工作调动的机会,但她放弃了,只因割舍不下扎根农村教育给她带来的成就感。“我曾经在三所农村学校担任校长,见证了薄弱学校跃升为全国先进、百年老校更上一层楼以及新建学校的拔节而起……正是在农村这片土地上,我一步步地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2005年,吴宝英来到南翔劳技中心担任校长,英语教师出身的她需要执教劳技课程。在学校教导主任、区教研员以及同事们的帮助下,“一张白纸”的她迎难而上,转型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劳技教师,主要执教摄影摄像课程,另外还兼开电子技术课程。

  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吴宝英也不忘带着老师们一同进步。针对劳技课受重视程度不高、任教老师热情不高的问题,吴宝英联合全区10所学校的20名劳技老师组成联片教研组,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为农村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激发他们的育人激情。在她的带领下,2008年,南翔劳技中心获评“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

  每到一所学校任职,吴宝英都坚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引擎,促进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改革。

  刚到南翔小学工作时,学校还没有特级教师。吴宝英感到,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应该至少有一位特级教师带动教师队伍的进步。为此,她首先“盯”上了教学功底扎实、已初具专业思想的教师朱燕青。

  为了帮助朱老师快速成长,吴宝英开启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鼓励起初有些缺乏自信的朱老师超越自我、参评区学科带头人;第二步,三顾茅庐邀请全国特级教师成为朱老师的导师,用三年时间手把手地指导她编撰个人教学专著;第三步,为朱老师争取区级个人教学展示的机会。在吴宝英的关心和帮助下,2014年,朱燕青获评上海市特级教师。

  吴宝英鼓励每一个老师都设立专业发展目标,多年来培育全国三八红旗集体1个、特级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人员1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1名、上海市园丁奖5名。

  在南翔小学和嘉定小学工作时,吴宝英都坚持以音乐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很多农村的孩子,家庭并不宽裕,获得音乐教育的机会比较少。我想通过在学校开展相关课程、社团,满足农村孩子的音乐教育需求,也为他们的家庭省下一笔开支。”

  担任南翔小学校长时,为帮助学校民乐团突破发展瓶颈,她再次发挥“三顾茅庐”的精神,邀请民乐指挥大师再次“出山”担任客席指挥。仅用1年的时间,学校民乐团演奏水平便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市级学生民乐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农村娃也能在市级舞台上闪闪发光,这一条消息振奋了全校师生。

  来到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小学后,她依托上海师大音乐学院的优质资源,擦亮学校的手风琴特色,引领学校成为首家上海手风琴艺术特色学校,校手风琴乐团连续四年获得“上海之春”金奖。近年来,嘉定小学还开设了“乐融中西”课程,让学生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传统名曲,培育学生的“中国心”和“世界眼”。

  吴宝英希望,农村的学生能够乘着音乐的翅膀,在舞台上收获自信,在成长历程中镌刻下难忘的记忆。

  吴宝英不仅在本职岗位上尽心尽力,业余时间,她还发挥自己的职业特长,投身公益事业。2019年起,她参与了南翔镇妇联组织的“邻家妈妈”活动,结对帮扶家庭困难的孩子。

  与她结对的一位小男孩家庭情况复杂,鲜少有家人陪伴。为了弥补孩子爱的缺失,吴宝英经常拉着男孩谈心,了解他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联合学科教师组成作业辅导团,指导孩子每天在校内完成作业;逢年过节上门关心孩子,给他送上节日礼物……

  在各方的帮助下,小男孩健康成长,以较好的成绩从小学毕业。男孩升入初中后,吴宝英依然与他保持着联系,继续为他的成长“护航”。

  此次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让吴宝英感到荣幸之余,也更感到肩头责任的重量。作为南翔学区、上海师大嘉定基础教育集团的带头人,接下去,她将投入更多精力带领兄弟学校一起发展,继续在她热爱的农村教育事业版图上,兑现31年前许下的诺言。

  “中国第一位开雪龙号穿越北冰洋的女航海驾驶员;爱烘焙却不会做蛋挞的辣妈;分享彩色航海人生的女船长”,这是上海海事大学教授、船长白响恩在自媒体平台上写下的个人介绍。这位出生于1984年的“斜杠青年”,刚刚获得了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

  “不是在讲台上,就是在船上”,在不同赛道间切换白响恩,近年来还有一个工作重心:前往中小学讲述自己的航海故事,并利用互联网科普航海知识,以激励更多人投身于航海事业。

  白响恩这一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白求恩。这一个名字蕴含着家人对她的期望——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而和家人的设想不同,白响恩自小就有一颗向往大海的心。

  外公当了一辈子的海员,父亲也从事海运工作,小时候的白响恩常常听家人讲述跑船的故事,她则经常会问爸爸一个问题:“爸爸,船头那间很神秘的屋子是做什么的?”“那是驾驶室,里面是控制轮船的设备。”“我也要去开船。”“女孩子是不能开船的,我们的祖国‘开轮船’的学校都不招女孩子。”

  但白响恩的航海梦却没有就此熄灭。2000年,白响恩正读高一,父亲带回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的招生简章并告诉她:这所学校开始招收女生了。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白响恩认真研究报考条件,努力学习,并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从提前批到第二志愿,全部都填了同一所学校。

  “如果你还是坚持这个梦想的话,我们愿意支持你。”父母对她说。2002年,白响恩如愿考入上海海运学院航海技术专业。

  入学后,白响恩发现,全专业300名新生中,仅有32名女生。过去,很多人认为跑船的工作对从业者的体力有很高要求,又长期远离陆地,因此不适合女性,甚至有人迷信地认为女性上船不吉利。对此,白响恩下定决心,要通过个人的努力,让人们认识到女生和男生是一样的。

  大学期间,她投入全部精力学习专业课程,并参与了很多实操类课程。大三时,她在校船“育峰”轮上实习,克服晕船的不适,帮厨、敲锈、油漆、做水手、驾驶,积累不同工种的经验。

  2008年,白响恩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成为一名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她仍然珍惜一切能上船的机会,申请成为“育峰”轮第一位女驾驶员,继续磨炼航海技术。毕业几年后,和她同一届的女生,只剩下她一个人还在坚持跑船。

  2012年,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要乘坐“雪龙号”开展科考任务,对外招募航海志愿者。白响恩得知这一条消息立即报名,丰富的航海经验和对航海事业的热爱,让她经过层层选拔从3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作为“雪龙”号的二副,她的主要工作是规划航线,选出既经济又安全的线路。作为第一名穿越北冰洋的女航海驾驶员,她总结自己的成长历程:“没有先例,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冰区航行不同于普通的海面,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危险。白响恩曾遭遇“雪龙”号被卡在冰脊无法动弹的意外,也曾失足跌入冰冷刺骨的水中。挑战与困难并存的日子,让白响恩感受到了什么是永不服输的“极地精神”,她希望可以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因为工作原因,白响恩经常无法陪伴自己的儿子,但只要条件允许,她都会跟儿子视频,或记录下自己的工作场景发给他看。“我希望让他看到妈妈对工作的执着、热爱,这也是一种陪伴和无声的教育,希望他学着去努力、去进步。”

  下了“雪龙”号,回归课堂的白响恩常常给学生们分享她的航海经验以及各种“奇遇”。“我希望可以通过三尺讲台,通过老师的身份,努力让更多人投身到航海事业中来。”

  “雪龙”号之行后,白响恩有了一定知名度,她乘着这股东风作起了航海科普:去中小学做讲座,参加电视节目录制,做自媒体分享航海知识和海事职业规划建议……她希望,自己能成为连接大众和航海之间的纽带。

  网络上,有家长给她留言:“白老师,我们家孩子是因为看了你的视频才来报考上海海事大学的。”校园里,有女生对她说:“因为老师的分享,我更坚定了梦想:要成为一名英姿飒爽的女船长。”看到航海梦的种子在更多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这是白响恩最欣慰的时刻。

  坚持30多年,每天站在门口向孩子问好“如果你能选择,除了幼儿园老师,你还愿意从事什么别的工作?”听到这个问题,

  这是几年前,吴闻蕾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的一个片段,这位每句话都围绕“孩子”两个字的园长,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31个年头。日前,喜讯传来,她被全国妇联授予

  回顾吴闻蕾的从教生涯,1993年,刚毕业的吴闻蕾进入瑞金一路幼儿园,“很幸运,我遇到了上海市教育功臣、园长郭宗莉,也是她教会了我如何‘读懂每一个孩子’。”

  吴闻蕾清晰地记得当时面试的细节,爱美的她涂了指甲油,“园长郭宗莉看了一眼我的手,虽然什么也没说,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涂过指甲油进幼儿园。”

  后来,上班第一天,她穿了一件玫红色一字领上衣,孩子们的目光立刻被她的衣服吸引。下班后,郭宗莉找到她,对她说:“你穿颜色如此鲜艳的衣服,孩子们的关注点都在你衣服上,没法将注意力集中在活动和游戏中。”于是,这件衣服永远藏在了衣柜里。

  2000年,吴闻蕾调入思南路幼儿园任教,郭宗莉早先任这里的园长,两人再续前缘。

  她回忆,有一天,她买了一块漂亮的餐布,想以此来激发孩子的用餐兴趣。郭宗莉看到后说:“餐布可以吸水,孩子即便打翻餐具,食物和水也不会泼在身上。”

  恩师的这句话让她陷入沉思,“我考虑的是餐布的美观,而郭老师却从孩子的视角出发。”

  这件事让吴闻蕾感触很深,从此,她开始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处理问题的角度来思考。

  后来,在郭宗莉的指导下,她潜心研究和探索幼儿发展规律,在工作之余撰写近百篇幼儿观察案例,为每一名幼儿提供科学、适切、有效的教育支持。

  每天早晨,思南路幼儿园的门口总能看到吴闻蕾的身影,她会亲切地与每一位来园的孩子问好,这慢慢的变成了她的“必修课”,“这也是受我的恩师郭宗莉影响,她以前也是这么做的,还能叫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

  在她的影响下,幼儿园的每一位老师都会微笑着主动和孩子先打招呼,连幼儿园门口的保安叔叔也会和孩子自然地互致问候。

  “我从来不会对孩子说‘你要和吴老师说早上好’等要求性话语,希望在老师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礼仪礼貌能成为幼儿与人交往时最自然的事。”吴闻蕾表示。

  让她感到自豪的是,常有同行对她说:“你们思幼的孩子‘不太一样’。没看到老师教,孩子们怎么就会自然而然地这么做呢?”

  多年来,吴闻蕾作为“课程实践改革”的先行者,潜心研究个别化教育,注重环境育人,为幼儿打造兼具舒适感与功能性的生活环境。

  走进思南路幼儿园,这位“总设计师”会带你去看门口的放心餐桌,“每个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了解‘今天中午吃什么’,幼儿不仅有预知权,还能表达自己的用餐需求;这是冬季的‘暖暖小屋’,能给予幼儿内心的温暖,让他们身体得到舒展,引发自我照料的主动行为;我们还在木地板上铺设的地毯,在小床边的便携式垃圾桶……”

  聊起为孩子做的事,吴闻蕾滔滔不绝,“正是这些隐藏于环境中的点滴设计,让幼儿在互动、探索、感知不同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良好的有序行为和意识,自然、自主、自信地生活与成长。”

  这些年,吴闻蕾担任了教育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首创“个性化定制”培养模式,着力打造在全国层面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名师队伍,参与了上海市全面建设高质量幼儿园指导工作,助力教育的优质均衡。

  她大力支持教育帮扶,与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结对,向全国推广实践成果,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孩子,为助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从一名一线幼儿园教师到资深“教育优质均衡”的传播者,她始终认为,教育应该站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我觉得要接受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孩子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强弱之分,其实他们就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内心,用他们接受的方式、喜欢的方式去助推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