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家纪连彬受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邀请,“幻化——纪连彬作品展”即将在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原院长Claudio Rocca克劳迪奥·罗卡策划,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长Cristina Acidini克里斯蒂娜·阿契蒂尼担任学术主持。本次展览将从2024年12月6日持续到2025年1月26日,将展出艺术家纪连彬近年的新作。展览信息公布后,吸引了众多意大利学者和媒体人的关注。
纪连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引人深思。本次展览以“幻化”为主题,仔细品味每一幅画作背后的故事和情感,都充满了浓厚的诗意与哲思,仿佛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幻与想象的艺术世界。艺术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对精神和灵魂的探索。纪连彬的绘画艺术作品,通过其多样化的风格和技法,似乎在隐喻着人类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原始而紧密的联系,它唤起了我们对当代全球社会正在瓦解的古老契约的思考。
艺术是一种语言和表达方式,通过作品可以与观众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共鸣。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多场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与观众进行互动和交流,为观众提供更多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机会,为意大利艺术界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
从德国人弗朗兹·博厄斯的观点出发,我们大家可以分享这位现代人类学之父的假设,即沟通构成了文化和生活的核心:因此,他反对许多先前学者的观点,那些学者将印欧语系视为所有语言的模型,最后甚至认为每个语系都有其特定的规范,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
我们可以将许多东方艺术作品的解读方式来进行类比,这种解读方式本质上依赖于一种与众不同且原始的文化视角,与艺术家所属的社会群体息息相关。
因此,沿着这个途径,我们大家可以认为,我们的观念和反思在某一些程度上是建立在一种民族中心主义的概念上的,这使我们没办法完全理解某些属于东方,更具体地说是属于中国的图像学的表达方式。
我之所以从图像学出发,是因为在上个世纪,图像学就已经对西方世界的传统产生了决定性的突破,改变了既有的美学概念。正是在纪连彬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仍就可以看到深深扎根于中国绘画传统中的图像学参考,他的画作遵循了一个封闭的语言表达系统,不论是在广泛层面上,还是在词源意义上,这个系统都与其传统紧密相连(正如博厄斯前文所说)。
如果我们以尊重画家文化根源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作品,则需回顾中国传统绘画的准则,追溯至五世纪的作家、艺术史家和评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论”,自那时起直至整个二十世纪都深刻影响了以中国水墨绘制的单色绘画,描绘了中国的山水、人物和自然(我们一直带着西方的生硬发音称之为“中国水墨”,而实际上,只是因为来源于那个国家——中国——发音更为贴切而柔和)。
实际上,通过观察这些绘画作品在过去几个世纪的演变,并以一种无偏见或批判的方式“远观”——正如列维·斯特劳斯所言,以一种视觉民族学家的视角——我们能够正常的看到,在以“山水”为画的这些风景中,画家捕捉到了自然的“韵律”,并通过水墨将之传递给我们,融入了诗、书、画“三绝”,如同伟大的中国书法传统。
我们已能理解这一部对我们而言不甚熟知的艺术史的复杂性,至少在其所归属的中国艺术的归类和类别中如此。
尽管许多中国艺术家已经通过油画以更加贴近西方,而油画作为一种在上世纪传入中国的艺术形式并不属于这一个国家的文化领域,但纪连彬的选择却是采用单色水墨画,以浓淡叠加的晕染创造出一种纹理,使微妙的纹理浮现出来,其呈现出的表现力,不逊色于任何西方艺术中最为相近的技艺,例如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和雕刻家奥迪隆·雷东的技艺手法。
因此,对我们西方人而言,图像学在历经数个世纪的艺术创作后最终被割裂;而对那些试图摆脱传统绘画范式、有自己的书法、风景和具象传统的众多中国艺术家而言则不同,纪连彬通过他独特的语言重新创作了古代画家的“至高形象”,毫无任何模仿之意。他以一个完全源于传统单色纸上的绘画展示自己,但同时突破了将他束缚于传统图像学的屏障,在丰富的信息中引入了一种连贯性,从而使我们得以认识他的风格。
这种绘画语言因为这样变得更为易懂,能够为他所面向的社会群体所理解,并自由且完全自发地在他的“水彩画”的纹理中展开微妙的意象。
在本次画展中,艺术家牵着我们的手,带领我们走进这些带有雕塑气息的“拓印”中,仿佛暗示我们一种第三维度,使我们联想到一种带有禅意的心境完成的绘画过程,我们叫做“精雕细琢”,回应对一直在变化的自然的沉思主题。
在此,交织的意象层叠,图像几乎是消无声息的显现出来,直到物质的迸发和流动的动态跃然纸上,用纯熟的笔墨技巧勾勒呈现。这些画作带领我们回溯中国传统绘画精髓的深刻根源,给予我们一种一丝不苟的印象,“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质疑”(列维-斯特劳斯,1983年)。
这里的具象转化为抽象,以极其严谨的笔法描绘出清晰有力的形态,熠熠生辉,神秘的和谐唤起观者一种形而上的视觉体验。
在展现出人形的幻想的风景中,充满了动物、青苔、石头和无垠的元素,将我们带入视觉的漩涡,深入这幅画的底色。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些可能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水彩的游戏亦或是墨水的墨渍而已,但实际上,它们却是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的符号的简洁阐述,通过纹理的形式传达出来,其本质,指向一种隐藏且古老的规则。这种高度复杂、与书法密切相连的古老的文人艺术,旨在捕捉主体的内在精神,即使它拥有强大的图像学力量,也是对外在表象的简单描述的一种有效替代。
“历史没有必然性,历史只会不断提供要求我们去不断思考的问题。”(吕澎,2013年)。因此,纪连彬并非是重新提出传统绘画的模式,而是深入其本质要素,并将其转换,探寻执笔的根源、运笔的力度和创作的冲动,既不打破传统,又不将自己禁锢于传统之中,而是将其重新系于当代中国艺术的历史之上。
纪连彬,1960年11月生于哈尔滨。1978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2年毕业。曾任黑龙江省画院副院长、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青联委员。2005年调入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院委、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网络暴力、谣言和虚假有害信息举报)电话:监督及意见反馈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