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卫军疯狂挖掘,寻找失踪的皇家骸骨,并在墓穴中举行烛光仪式,以安抚海因里希·希姆莱。
1936年,阿道夫·希特勒的党卫军开始将一座与德国第一任国王有关的中世纪城堡修道院改造成纳粹崇拜中心——这座所谓的“纳粹圣地”位于风景秀丽的奎德林堡镇,坐落在萨克森州哈茨山的北麓。
奎德林堡的中世纪大教堂被纳粹党卫队头目希姆莱改造成了纳粹圣地,原因是他对一位德国国王十分痴迷
该地区以黑暗的峭壁和迷雾笼罩的山脉而闻名,以巫术和恶魔的民间传说而闻名,再加上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在他的戏剧《浮士德》中称其为恶魔聚集地时,这片山脉也获得了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名声。
而随着党卫军夺取了奎德林堡修道院,不仅使该地区成为了纳粹的神秘主义中心,也将引发一场争夺教堂的战争、寻找失踪的皇家骷髅、在古老的墓穴中举行幽灵般的烛光仪式,以及将一座中世纪教堂变成纳粹的“恐怖圣殿”!
自公元936年东法兰克国王亨利一世去世以来,他的生平细节就一直是个谜团。
亨利是统一德意志国家的第一位国王(该国是德意志国家的起点),因与东欧邻国发起战争而广受赞誉。
而亨利的权力中心便是山城奎德林堡:和许多德国统治者一样,他在山顶城堡中建立了自己的皇室住所。
在他死后,寡居的玛蒂尔德王后又在城堡旁边建立了一座修道院教堂,进行供奉——据说这位著名的国王被埋葬在修道院下方一个阴暗的岩石墓穴中。
1936年,当海因里希一世引起臭名昭著的纳粹党卫军头子海因里希·希姆莱的注意时,他也再次成为德国民族意识的焦点。
希姆莱曾是一名失意的巴伐利亚养鸡户,后来成为纳粹党卫队的领袖,是纳粹精英中最有权势的成员之一。
而他对种族至上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兴趣便促使他对海因里希一世和奎德林堡修道院非常着迷。
在一份日期为1935年10月24日的秘密报告中,党卫军种族和定居点总办公室主任赫尔曼·赖施勒告知希姆莱,1936年7月2日将是海因里希一世逝世一千年纪念日。
赖施勒写道:“从宣传的角度来看,马上就要来临的一千年纪念日对我们来说几乎是天赐之物。”
对此,希姆莱立即意识到这位国王的传奇可以改编为纳粹的叙事——例如,海因里希统一德国、与东方国家的战争以及粗犷的北欧特征。
很快,希姆莱就称海因里希一世为德国第一个“帝国”的创始人和“元首人物”。
希姆莱在1936年千禧庆典上的演讲中谈到海因里希时说道:“他知道德国人民……必须超越自己的氏族和自己的空间,才能与更伟大的事物保持一致”,“他的‘斯拉夫战争’是德国殖民化易北河的第一步……我们今天完全清楚地理解了他的意思。”
希姆莱还利用国王的神话来试图证实纳粹党卫军的种族灭绝政策:“他有勇气创造不受欢迎的政治,并有足够的财力和权力来实现这些政策。”
而由于希姆莱对海因里希一世与自己同名的狂热程度,以至于纳粹党卫军成员声称希姆莱已将自己视为神话君主的转世,并要求同伙称呼他为“海因里希国王”。
他为此甚至成立了一支党卫军特别小组,负责管理奎德林堡修道院及其地下墓穴的事务——1936年,小组成员的第一个任务是检查并为千禧年活动做准备,该活动被称为“海因里希庆典”。
特别小组在修道院外建造了一个仪式楼梯,以容纳者,并将该镇划分为10个区域以供。
与此同时,约14000名工作人员整理了约11英里长的电缆,以容纳广播媒体。
希姆莱(中)与纳粹德国领导人之一的汉斯·法郎克和罗伯特·莱伊在1936年奎德林堡“海因里希国王”节上合影
“1936年7月2日,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的宾客队伍长队首次穿过城镇街道,前往古老的皇家庭院时,街道装饰得十分精致,房屋上挂满了彩绘和花环。……在密集的队伍中,身穿黑衣的士兵登上城堡,阳光照耀着他们的武器和擦得锃亮的钢盔。”
这场广为人知的仪式吸引了许多声名狼藉的人物——时任纳粹安全警察总监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德国劳工阵线”负责人罗伯特·莱伊、德国内政部长威廉·弗利克、集中营督察兼党卫军骷髅队队长奥古斯特·海斯迈尔、党卫军二号人物卡尔·沃尔夫、纳粹占领波兰后任总督的汉斯·法郎克等。
尽管党卫军和奎德林堡市官员为每年的海因里希斯节都制定了无比奢华的计划,但仍然满足不了这个痴迷的党卫军领导人,因为希姆莱想把大教堂改造成纳粹圣地。
为此,他在1936年的演讲中攻击基督教,声称基督教对德国产生了有害的外国影响。
他还操控德国媒体在1938年刊登了一篇宣传文章,声称基督教“篡改了大教堂……它被改造成一种非德国式的同情表达……但这样一个世界是否曾经通过同情和怜悯而进步?”
卡尔·沃尔夫(1900—1984),党卫军系统内地位和权势仅次于希姆莱的第二号人物,首要纳粹战犯之一。
与此同时,党卫军还正式通知奎德林堡市长,表示某些“贵宾”发现教堂地下室“状况不佳”,无法产生“内在圣洁感”,所以要进行改造。
因此,党卫军不仅强迫来自集中营的劳工完成了建筑工作,还从德累斯登银行(纳粹党官方银行,部分资金来自没收的犹太人财产)获得了特殊利率贷款,以资助大规模重建(总预算为2.5亿德国马克,其中估计有1300万在二战结束前就已用完)。
1936 年,希姆莱(前排左二)在大教堂举行的“礼拜”仪式上,许多因而臭名昭著的纳粹官员出席了仪式
他们将祭坛和讲坛搬到室外庭院,用透明的窗户代替中央的彩色玻璃窗,上面装饰着纳粹鹰;圣殿里摆满了装有从德国各个地区收集的土壤样本的瓮。
希姆莱要求在墙上挂上装饰有中世纪符文的木盾——事实上,这些是当地用作财产象征的“房屋标志”。
希姆莱设想建造一座红色花岗岩石祭坛,上面刻有海因里希国王的画像和纹章;他还计划安装“海因里希十字架”,以模仿天主教的十字架。
“这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教堂——这是一座神殿,是强大、全能的造物主的盛宴厅,”在纳粹党报《人民观察家报》发表的一篇悼词中写道。
然而就在改造完成后,希姆莱却猛地发现少了一样关键的东西——新神殿的传奇主人竟然失踪了!
在为1936年的仪式做准备时,希姆莱的奎德林堡特遣队突然意识到,当时被称为德国“第一任元首”的海因里希国王实际上并没有埋葬在修道院的墓穴中。
令人没想到的是,党卫军打开墓穴后惊讶地发现,里面竟只有海因里希心爱的妻子和王后玛蒂尔德的石棺。
对此,希姆莱只得在1936年被迫向与会者承认,大家前来纪念的那位伟大的国王实际上并没有“出席”:“最后,我必须揭露一个令我们人民心碎和羞愧的事实——伟大的德国元首的遗骸不再安葬在他们的墓地。他在哪里,我们不知道。”
这个阴暗的古代墓穴被认为是国王的埋葬之地,并成为希姆莱党卫军神秘仪式的焦点。
不过,希姆莱还是竭力将这一要地打造为了一处“圣地中的圣地”——装有锻铁格栅和橡木花圈,周围环绕着铁制吊灯,由轮流值班的党卫军卫兵看守,并冠以“永恒的荣誉守卫”之称。
他还经常在烛光和冥想的圣幕前模仿天主教圣时仪式的礼拜仪式,并下令青年团和德国少女联盟的成员参加这些仪式,党卫军新兵甚至还要在在墓穴中宣誓“血誓”。
与此同时,希姆莱也不忘命令他的手下寻找国王失踪的尸体——党卫军报纸官方报纸的一篇文章宣称,党卫军将“仔细检查每一寸土壤”以找到王室遗体。
他们首先翻开修道院的地板寻找国王的坟墓,留下一堆碎片,挖出各种骷髅,包括一个小孩的遗骸和其他身份不明的人的遗骸。
此外在寻找海因里希一世失踪的尸体时,党卫军还打开了玛蒂尔德王后的石棺,认为这对夫妇可能被埋葬在一起,但棺材里只有王后。
1934年,希姆莱选择了威斯特伐利亚一座悬崖上的城堡作为党卫军的最高圣殿,这就是著名的韦韦尔斯堡
1935年,他对另一位被称为萨克森之狮的公爵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要求查看这位统治者的遗骨。然而,当打开棺材时,希姆莱惊恐地发现,棺材里只有一具髋部受伤的瘦骨嶙峋的骷髅,而不是他所期待的雄狮般的身影。但根据德国当局在20世纪70年代调查那次挖掘的资料显示,认定纳粹意外打开的只是公爵妻子的棺材。
随着1937年节日的临近,在希姆莱的不断催促下,这些党卫军“考古学家”的搜寻也慢慢的变疯狂。
就在这时,似乎出现了奇迹,党卫军宣布他们发现了一具装饰精美的皇室尸体,他们确信这是海因里希国王的尸体。
他们将遗体放入一个巨大的石棺中,石棺上装饰着符文,他们在烛光点亮的墓穴中举行了午夜仪式,伴随着简朴的管风琴音乐。
“现在,海因里希国王获得了永恒的安息”,1937年7月的一篇文章宣称。“一个古老的亵渎行为得到了补偿!一个古老的耻辱得到了赦免!根据他的意愿,国王躺在他心爱的妻子的左边,再也没人敢打扰他的安息!我们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和高兴。”
然而,没有人发现,石棺中埋葬的骨头并不属于传说中的海因里希一世,直到战争结束后,这个严守的秘密才被揭露!
奎德林堡的市民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但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居住在这里的市民就一直对纳粹党卫军给他们带来的动乱感到不满。
他们的修道院被没收,随后纳粹“翻修”造成破坏,这激起了人们的愤怒和怨恨,而纳粹党卫军在镇公墓的挖掘更是加剧了这种愤怒和怨恨。
1937年6月,当市政府宣布他们盼望将修道院“托付”给希姆莱,作为“德意志民族的避难所”时,许多市民、尤其是大教堂的新教会众就强烈反对了这一举措,并向第三帝国官员发出了投诉信。
奎德林堡的新教牧师和教会成员写了一封抗议信谴责希姆莱,之后他们受到了盖世太保的威胁
随后,党卫军下达命令,进一步规定:“教堂教众不得再进入地下室。地下室和金库的钥匙将归希姆莱所有。”
对此,包括柏林教会代表在内的教众只得于1938年1月写信向基督新教当局寻求帮助,以反对希姆莱的行为;当地的教会理事会也于2月决定永远都不可能将修道院的控制权移交给希姆莱。
然而就在第二天,当一名党卫军军官要求交出圣所的钥匙,并强调不服从就等于“抵抗政府权威”时,会众还是被迫交出了钥匙。
最终,当地民众还是无可奈何地看到党卫军在大教堂塔楼上升起了纳粹旗帜,以庆祝胜利,晚上聚光灯的光束更是照亮了旗帜中央的纳粹十字记号。
而会众随后也受到了严密监视,警察甚至参加了教堂礼拜,分析牧师的布道以寻找罪证。
从那之后,教众不仅被驱逐,如果想要进入大教堂还需要得到党卫军的特别许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希姆莱对教堂的基督教起源感到不安,便又试图改写它的过去——他让穿着制服的党卫军士兵在修道院里为游客和好奇的外国人做导游,向他们介绍纳粹版本的历史。
1939年8月14日,一群约120名游客参观了大教堂,这中间还包括20名瑞典人。
根据当时党卫军的一份报告,游客们问了“一连串的问题”,询问为何需要拆除讲台和十字架。
当党卫军导游开始讲述纳粹神话时,一些游客感觉非常搞笑,其他人则声称他们对建筑感兴趣,而不是“皈依异教”;当游客中的一位老妇人在地下室里取下并清洗假牙时,导游竟然愤怒地斥责了这一“不雅行为”。
希姆莱原本打算将“海因里希节”作为一年一度的活动,但随着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这一活动只得宣告结束。
不过,作为希姆莱一直想要打造的“德国圣地”,纳粹党卫军还是继续监视着修道院和城镇,来自附近集中营的囚犯尸体随后甚至也被运往奎德林堡,在当地的火葬场焚烧以进行所谓的“祭祀”。
而希姆莱曾藏匿在这里的遗物和财宝,大多数都被美军缴获,并最终在经过一系列的诉讼后,于1991年归还德国。
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2月25日,曾有专家打开了党卫军尊崇为海因里希一世安息之地的石棺,检查发现里面的骨架属于一名女性——数周后,身份不明的遗骸被重新埋葬在另一个地方,石棺后来也被移走。
虽然有人推测这些尸骨可能属于中世纪修道院的一位女院长,但大多数专家觉得,由于尸骨的性别显而易见,纳粹故意使用了伪造的尸骨,能确定的是,一位不知名的女性成为了一位异教国王!